記者日前從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獲悉,目前,我國纖維領域正加快探索以綠色材料、清潔生產、綠色認證、循環發展等為核心的綠色制造體系,致力于從紡織源頭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的“風向標”,減少碳足跡輸出,推動紡織全產業鏈綠色轉型。
綠色纖維是指原料來源于生物質或可循環再生原料、生產過程低碳環保、制成品棄后對環境無污染或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化學纖維。在全世界追求綠色發展的時代浪潮下,綠色纖維不但被諸多品牌視為其達成100%使用可持續紡織原材料的一部分,而且被認為是能夠改善產業鏈供應鏈環境績效并減少環境影響的綠色產業。越來越多行業的青睞讓綠色纖維迅速站上“風口”。
據統計,與原生滌綸纖維相比,每生產1噸循環再利用滌綸可以替代6—8噸原生石油,可見,發展綠色纖維是我國化纖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國家也積極出臺相關產業政策助力綠色纖維產業的發展。今年4月11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為紡織工業資源循環型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目標。
4月21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又聯合發布《關于化纖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了綠色低碳轉型的任務: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完善,綠色纖維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學纖維和可降解纖維材料產量年均增長20%以上,廢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規模進一步發展,行業碳排放強度明顯降低。
一系列具體的數字目標為我國綠色纖維產業的發展明確了發力點,綠色纖維產業發展迎來機遇期。
不過,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產業發展中面臨的桎梏也不容忽視。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綠色纖維的一大品類再生聚酯纖維發展迅猛,下游品牌商需求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加,但再生聚酯纖維總體產能還處于爬坡階段。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市場上原生聚酯纖維假冒再生聚酯纖維,以及再生聚酯纖維追溯鏈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監管標準、測試方法不統一等問題讓不少纖維企業“備感頭痛”。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我國再生聚酯纖維準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多、產業規模大、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企業逐利而行,給原生纖維產品貼上再生聚酯纖維的標簽,將其冒充再生聚酯纖維在市場上售賣。
該人士透露,原生纖維貼上再生聚酯纖維的標簽后,市場價格每噸便可以上升1000—2000元,有些甚至可以高達每噸6000—7000元。他舉例說,原生纖維和再生聚酯纖維就像無機蔬菜和有機蔬菜,在外觀上并無區別,但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成本投入、環保價值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長此以往,勢必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巨大隱患,嚴重破壞我國綠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雖然具備完整的再生聚酯纖維產業生態鏈,但是缺少可再生的追溯體系和可信認證體系。為充分發揮企業在可再生行業的社會責任,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認證及協同效率,穩固提升我國可再生生態領域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成立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構建技術先進、高效協同的再生可信平臺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今年1月份,在工信部的指導下,中國再生紡織行業可信體系——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STCP)正式在線上發布。該平臺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合運營。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平臺運營負責人曹秀雨介紹,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是通過國家二級節點解析技術、區塊鏈技術、供應鏈追溯系統等信息化手段,為瓶片廠、切片廠、紗線廠等全產業鏈上下游提供輕量應用,實現從纖維到終端產品的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升級和在線交易,做到生產數據、倉儲數據、物流數據、交易數據的可信上鏈,從而實現從采購、原料出入庫、生產消耗、發票等信息的數據透明上鏈。
據介紹,2022-2023年,該平臺將進行外部拓展與內涵延伸,持續完善平臺功能,擴展平臺服務內容,通過數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過頂層設計,完善數字化可信解決方案,實現產業鏈的數據可信接入。預計到2024年,平臺將賦能整個產業鏈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擴展平臺價值,創造效益,并且參與定制行業規則,打造出中國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賴的認證平臺,維護綠色纖維、綠色紡織品市場秩序,最終將平臺打造成國際一流的認證平臺。